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脑梗病人有三坎,熬过就长寿”:三坎是指哪三坎?60岁后请重视[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680
金币
311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42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51

“他一直都挺健康,怎么一发病就这么严重? 但我听人说,脑梗病人有三坎,如果能熬过这几关,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这是55岁张先生的妻子在丈夫突发脑梗后的心情。
张先生住进医院后,医生的这句话让他开始意识到, 脑梗的恢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尤其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脑梗后的“这三坎”至关重要。

所谓的“三坎”就是脑梗病人在发病后的三个关键阶段: 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每个阶段的管理和治疗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处理不当,病人的预后就可能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60岁以上的人群,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了解并重视这“三坎”是至关重要的。
脑梗发病后的前72小时,是最为关键的治疗期。 这个阶段,患者的身体正在经历剧烈的生理变化,而大脑已经因为血液供应不足而受到损伤。
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脑损伤的面积,提高恢复的可能性。急性期的关键在于控制病情,防止大脑其他部位的血流进一步减少或发生继发性损伤。

张先生的病情突发,面对这一阶段, 医生第一时间为他进行了溶栓治疗,这是急性期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溶栓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溶解血管中的血栓,恢复血液供应,避免大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然而,溶栓治疗并非对每个患者都适用,时间窗非常狭窄, 通常必须在症状发生后的3至4.5小时内进行,因此脑梗患者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除溶栓治疗外,急性期的关键治疗措施还包括血压管理。

当脑梗死处于急性阶段时,血压若超出正常范围,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均可能加剧脑组织的损伤。
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或血肿形成, 低血压则会使大脑的供血进一步不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药物来稳定血压,防止血流动荡对大脑造成不利影响。
在疾病急性期, 治疗手段并非仅局限于药物干预,护理工作的强化以及生命体征的持续密切监测同样至关重要。

这一阶段,患者身体机能极不稳定,任何不规范的操作都极有可能引发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此,急性期不仅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还需要家属的密切关注,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
当脑梗患者度过急性期后,进入到亚急性期,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恢复期的治疗与康复。
通常在脑梗发病后的1个月内, 患者仍然处于身体的恢复过程中,虽然病情不再是最为急迫的威胁,但仍然需要极高的关注。

特别是在这一阶段,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 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语言障碍、肢体麻痹、运动不协调等问题,需要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
这一时期的治疗重点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等,这些并发症往往出现在患者活动受限时,尤其是在卧床的早期。
医生和护士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安排早期的康复训练, 如被动运动、早期下床等,尽量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逐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通常会加入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以防止新的血栓形成。

此外,对于一些高血糖或高血脂的患者, 医生也会通过药物控制血糖和血脂,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此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样需要重点关切。受脑梗后遗症影响,不少患者会陷入情绪低谷,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身体机能受限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家属与医护人员需给予患者充分温情陪伴, 激励他们主动投身康复训练,助力其重燃康复希望。
当脑梗病人度过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进入慢性期时,治疗的重点就转向了长期生存管理。

此时, 患者的病情可能已经稳定,但依然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与管理,以防止再次发生脑梗或其他心脑血管事件。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了医生和家属关注的重点,如何避免再度发作、保持日常活动和健康饮食是关键所在。
进入慢性阶段后,患者往往需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类或抗凝类药物,以此有效抑制血栓生成。
而对于那些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症的患者而言, 将血压、血糖和血脂控制在稳定水平,是预防脑梗再次发作的核心要点。

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确保没有其他潜在的风险因素。
在慢性病治疗阶段,调整生活方式具有关键意义。 科学规划饮食结构、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养成规律作息习惯,是构建健康防线的三大支柱。
针对脑梗恢复期患者,建议根据自身体能状况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康复,可选择八段锦、慢跑或水中运动等低负荷项目,通过提升基础代谢率促进微循环改善。
同时需重视体重管理,通过膳食能量控制与运动消耗的动态平衡, 有效降低体脂率,从而减轻循环系统负荷,预防疾病复发风险。

慢性期的心理健康同样不能忽视。 脑梗的后遗症可能让患者对未来感到担忧,甚至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因此,长期的心理疏导和家属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脑梗患者来说,“三坎”是他们康复道路上的关键节点。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每个阶段的管理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特别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脑梗后的恢复期更是充满了挑战。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管理这三大阶段,做好治疗和康复,脑梗患者完全有可能在经历这三坎之后,走向更加健康的生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9103
金币
283774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44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33
张先生的妻子所提到的“脑梗病人有三坎”,指的是脑梗患者在发病后需要经历的三个关键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治疗重点和管理要求,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以下是这三个阶段的详细解释:

1. 急性期:脑梗发病后的前72小时是最为关键的治疗期。这个阶段,患者的大脑因为血液供应不足而受到损伤,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以减少脑损伤面积。急性期的治疗关键在于控制病情,防止大脑其他部位血流进一步减少或发生继发性损伤。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溶栓治疗和血压管理。溶栓治疗需要在症状发生后的3至4.5小时内进行,因此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2. 亚急性期:通常在脑梗发病后的1个月内,患者处于身体的恢复过程中。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安排早期康复训练,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加入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3. 慢性期:当脑梗病人度过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后,治疗的重点转向长期生存管理。患者的病情可能已经稳定,但仍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与管理,以防止再次发生脑梗或其他心脑血管事件。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类或抗凝类药物,并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在稳定水平。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了解并重视这“三坎”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管理这三大阶段,做好治疗和康复,脑梗患者完全有可能在经历这三坎之后,走向更加健康的生活。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5131
金币
272120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9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41
关于“脑梗病人有三坎,熬过就长寿”的“三坎”,综合不同来源的医学解读,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及应对要点:

第一坎:急性发作期(黄金救治时间窗)
核心挑战:发病初期的快速识别与及时救治。

关键时间:黄金4.5小时(溶栓最佳时间窗),最长不超过72小时
症状识别:突发肢体麻木/偏瘫、言语不清、平衡失调(如走路偏向一侧)等,易被误认为疲劳或血压波动。
应对措施:
①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延误;
② 就近选择有溶栓能力的医院,降低脑细胞不可逆损伤风险;
③ 携带病史资料(如高血压、糖尿病记录),帮助医生快速决策。
第二坎:恢复期(术后半年至康复阶段)
核心挑战:预防并发症并完成功能重建。

脑水肿风险:发病后48-72小时为脑水肿高峰期,可能引发颅内压升高、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康复要点:
① 早期介入: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内开始康复训练,如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② 针对性训练:肢体功能(步态训练)、语言(发音练习)、认知(记忆游戏)三方面结合;
③ 心理干预:抑郁焦虑是常见障碍,需家属陪伴及专业心理疏导。
长期管理:控制血压/血糖波动,避免擅自停药或放松治疗。
第三坎:复发预防期(术后5年关键期)
核心挑战:降低二次脑梗风险。

数据警示:约50%患者5年内会复发,二次发病死亡率显著升高。
预防策略:
① 严格用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需长期服用;
②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
③ 定期监测: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血脂等指标。

60岁以上人群需特别注意
血管老化:随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
警惕隐匿症状:如短暂性头晕、短暂失语等“小中风”可能是大梗前兆。
家庭支持: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

脑梗的三道坎贯穿急性救治、功能恢复和长期健康管理,需医患协同应对。60岁后需强化“防大于治”意识,通过定期体检、科学用药和健康习惯,降低疾病对寿命的影响。

预防脑梗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从而预防脑梗塞。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控制脂肪摄入量: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增加脑梗塞的发生几率。建议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橄榄油等,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控制盐的摄入量: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梗塞的风险。建议减少盐的摄入量,避免食用咸菜、咸鱼等腌制食品。
增加维生素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自由基水平,减少血管损伤,预防脑梗塞。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增加钾的摄入:钾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减少脑梗塞的风险。建议多吃香蕉、土豆、橙子等富含钾的食物。
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包括脑梗塞。建议糖尿病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合理用药,保持血糖水平稳定。

2.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严重损害血管健康,增加脑梗死风险。戒烟后,身体的心血管系统会逐渐得到修复;男性每日饮酒量应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减半。

3.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运动可强化机体体质,促进气血流通。中医所推荐的运动项目包括太极拳、慢跑及散步等。因上述运动既不会过于剧烈,还可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3。

4.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体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每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早睡早起,保持每日充足的睡眠,因其对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恢复及修复都是有价值的。

5. 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为预防脑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式压力及挑战,其均会使得患者的情绪发生波动改变。祖国医学强调情志内伤,即不良情绪的长期累积会对内脏器官的功能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心、肝产生的影响。当脑梗来袭时,情绪管理是有必要的,日常生活中应当学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当面对烦恼时,不妨找亲朋好友倾诉,或是通过瑜伽及冥想的方式来放松自己,避免长时间地陷入负面情绪中。

6. 定期体检与治疗
对于已经患有脑梗塞的患者,饮食调整只是辅助治疗的一部分,还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脑梗风险人群自我监测核心方法与要点
脑梗风险人群的自我监测需结合症状观察、便捷测试及风险因素评估,以下方法可帮助初步判断风险,但不可替代专业诊断。

一、关键症状观察法
1. 核心体征异常识别
面部对称与控制:观察是否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眼睑闭合不全,微笑时两侧面部表情是否一致。
肢体运动与感觉:单侧手臂或下肢无力、麻木,抬手时一侧手臂无法维持水平(如平举10秒内下落),行走时向一侧偏斜或跛行。
语言与视力障碍:说话含糊不清、无法流利表达或听不懂他人语言;突发视物模糊、重影、视野缺失。
急性全身症状: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平衡失调(如走路不稳)等。

2. BEFAST口诀快速筛查
B(Balance):平衡能力丧失,行走摇晃或无法直线行走。
E(Eyes):视力异常,如复视、偏盲。
F(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手臂无力,单侧无法抬起。
S(Speech):言语障碍,表达困难或含糊。

二、简易自我测试手段
测试项目    操作方法    异常提示
直线行走测试    在地面划直线,左右脚交替踩线行走    无法踩线、身体摇晃或偏向一侧,提示小脑或脑干功能异常
夹豆粒测试    用筷子交替夹取豆粒,计时完成速度    30秒内未完成,可能存在肢体协调障碍

画螺旋线测试    画螺旋线后,用不同颜色笔在间隔中加线    线条重叠、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示隐性脑梗塞风险
微笑/举手/语言三联测试    微笑观察面部对称、闭眼平举双手10秒、重复短句(如“今天天气真好”)    面部不对称、单侧手下落、言语不清,任意一项异常需警惕

三、风险因素与健康管理
1. 高危人群特征自查
符合以下 3项及以上 者为高危人群:

吸烟或长期接触二手烟
高血压(或正在服药控制)
血脂异常
糖尿病
直系亲属有脑卒中史
体重指数(BMI)>26
缺乏体育活动6
患有心瓣膜病或房颤

2. 日常监测与预防建议
基础指标控制:定期监测血压(目标<140/90mmHg)、血糖(空腹<7mmol/L)、血脂(LDL-C<1.8mmol/L)。
生活方式调整: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避免熬夜。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血常规、生化检查,必要时做头颅CT或MRI排查血管病变。

四、紧急处理与就医提示
立即就医场景:出现突发头痛伴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完全无力、失语等症状,或BEFAST测试中任意一项异常。
就医检查项目:优先完成头颅CT/MRI(明确梗死灶)、脑血管造影(评估血管闭塞情况)及血液检查(排除感染、凝血异常等)。
重要提醒:自我监测仅为初步筛查,一旦发现异常需在 黄金4.5小时内 前往医院,避免延误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时机

脑梗患者的心理疏导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旨在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挑战,促进其身心康复。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

心理行为疗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改善生活习惯来减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它特别适用于缓解由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精神症状,对于伴有情绪问题的脑梗患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听音乐、演奏乐器或创作音乐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念冥想:正念冥想旨在提高个体对当下时刻的意识,减少杂念干扰,从而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对于有抑郁倾向的脑梗后遗症患者,这种治疗方式尤为有益。

支持性心理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侧重于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当患者面临生活变化如恢复期调整时,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

认知重塑:认知重塑涉及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其对生活的看法。针对有认知功能下降的脑梗患者,以改善其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成员和社会的支持对于脑梗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人应该积极鼓励患者,对患者的进步给予肯定,帮助他们重建自信,调整生活目标。

专业心理咨询: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倾向,应该去正规医院心理科进行心理咨询,使患者正确认识此类疾病,重拾对疾病以及生活的信心。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药物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或者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如度洛西汀。

康复活动:鼓励患者参与康复活动,逐渐重建自我价值观,并提供必要的康复信息和资源,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综上所述,脑梗患者的心理疏导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心理支持、药物治疗和康复活动,以促进患者的全面恢复。同时,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心理疏导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