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神经内科医生提醒:长期服用安眠药的人,警惕3个风险,一定当心[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9848
金币
289845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56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医生, 我每天晚上不吃那片药根本睡不着,现在连白天都觉得头脑不清楚,是不是药吃多了?”

这是神经内科门诊中很常听到的一句话,服药时间超过两年,剂量慢慢加大,却从没系统检查过身体变化,只是靠感觉来判断吃药效果。

很多人都相信,只要能睡着就行,管它怎么来的,这种思路的问题是,把睡眠当成一个简单的开关,用药物强行“关掉”神经系统,却不问背后的代价。

睡觉不是意识消失,而是复杂的脑内化学平衡,干预这一过程,需要的是严谨和节制,不是长期化和常态化。

市面上常见的安眠药,大多通过镇静中枢神经来达成入睡的效果,但问题在于,大脑不会长期对这种刺激无动于衷。

长时间服用镇静类药物,尤其是苯二氮卓类成分,会对记忆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不是说会变傻,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变慢,尤其是短时记忆和注意力调节。

很多人刚开始可能没感觉,觉得只是健忘,过段时间就会出现读完一段文字转身忘记内容、找不到刚放下的东西、不记得前一天说过什么话。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安眠药通过增强GABA通路抑制兴奋,长时间处在这种低活跃状态,突触连接减少,神经网络效率下降。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脑的可塑性虽然强,但也有极限,如果不间断地干预其节律,神经恢复力会逐年下降, 有些人甚至在停药后几年都难以恢复原有记忆力。

药物不是外部插件,而是会嵌入神经结构,改变其本身的运行逻辑,更糟糕的是,这种改变并非一开始就显性,只有在多年以后,突然出现认知障碍时才会回过头来怀疑当年的选择。

另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问题,是心理依赖,很多人以为依赖只是身体上的,其实最难摆脱的是对药物的心理寄托,开始是偶尔吃,后来是每天吃,最后是连备药都得确认几次才安心。

这种行为不是安全感,而是控制力的丧失,大脑在长期服药状态下,会把“吃药”当成入睡的前提条件,缺了它就启动不了睡眠程序。

心理依赖比药物成瘾更复杂,它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渴望, 还包括对睡眠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一旦建立,很难通过“意志力”纠正。

大脑通过一次次睡前吃药形成固定流程,一旦流程被打破,就会自动进入应激反应,心跳加快、焦虑上升、认知混乱。不是药物让人睡不着,而是对“没有药”的不安让人睡不着。

这个过程很少有人提,因为它不容易被量化,医院的检查看不到心理依赖的指数,只能靠自我觉察,而绝大多数长期服药者,都已经失去了这种觉察能力。

久而久之,甚至开始否认问题的存在,把所有失眠、乏力、情绪问题归咎于“年纪大”或者“压力大”,从而推迟真正的干预时机。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风险,就是对肝脏和肾脏的负担,所有药物最终都要代谢清除,而这两个器官就是代谢和排泄的主力。

安眠药不同于抗生素或感冒药,它的半衰期较长,代谢产物在体内停留时间更久,如果每天都吃,等于让肝肾始终处在处理化学成分的状态。

短期内可能没问题,但年复一年, 肝酶水平的轻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这些微妙的变化堆积下来,很可能成为慢性损伤的起点。

尤其是原本就有基础肝肾疾病的人,更容易在长期用药中出现代谢障碍,很多人不做定期检查,药照吃不误,其实已经开始肝脏转氨酶超标、肌酐轻微升高。

这类指标在短期内可能没症状,但它们不是虚警,一旦到达某个临界点,身体的代偿能力就会崩溃,从无感到有症状,只需要一次用药失控或感染压力加重。

更复杂的是,很多人还会在吃安眠药的同时搭配其他药物,比如镇静剂、抗焦虑药、调节血压的药物。

这些药物之间可能发生交互作用,加重肝肾负担甚至抑制呼吸,尤其是老年人,多个药物同时服用的情况极其普遍。

如果没有专业医生定期评估药物配伍和剂量调整,很容易出现药物之间互相干扰,导致本来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更难控制。

问题不在药本身,而在服药逻辑,真正安全的用药, 是有限时间、明确目标、周期评估、有计划地减量停药。

更重要的一点是,睡眠本身并不是越长越好,很多服药者追求“八小时整睡”,但忽略了质量。

镇静类药物引发的睡眠结构不同于自然入睡,往往会压缩REM阶段,而REM是大脑整合情绪和记忆的重要时段。

长时间缺失REM,会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抑郁倾向增强、甚至冲动行为增多,很多长期服药者白天情绪不稳、注意力涣散、做事易怒,不是药效不足,而是睡眠结构出了问题。

这时候,不该再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快速睡着”, 而是“怎么让睡眠恢复原始功能”。

这需要全身性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光照暴露、起床时间、饮食节律、运动频率、心理干预,这些虽然不如一粒药来得直接,但它们才是真正能修复睡眠根基的路径。

所以,不是所有安眠药都有毒,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吃,但如果吃药成为一种不加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清醒的选择,那就值得警惕。

长期使用药物来调整一种本应自我调节的生理过程,最终一定会让身体在其他环节付出代价,只是这个代价,往往来得很晚,但一旦出现,就难以逆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长期服用安眠药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王荟荧,高维,翟微微,等.安眠药依赖性失眠症中医临证思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12):1500-150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9848
金币
289845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56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小时前
长期使用安眠药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包括对记忆功能的抑制、心理依赖、以及对肝脏和肾脏的负担。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1. 记忆功能抑制:长期服用含有苯二氮卓类成分的安眠药可能会影响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导致短时记忆和注意力调节受损。这可能表现为健忘、读完文字后忘记内容、找不到刚放下的东西等。

2. 心理依赖:心理依赖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渴望,还包括对睡眠失败的恐惧。大脑可能将“吃药”视为入睡的前提条件,一旦缺少药物,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

3. 肝肾负担:安眠药的半衰期较长,代谢产物在体内停留时间久,长期服用会增加肝肾的代谢负担,可能导致慢性损伤。

4. 药物交互作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可能会发生交互作用,加重肝肾负担甚至抑制呼吸。

5. 睡眠结构问题:镇静类药物引发的睡眠结构不同于自然入睡,可能会压缩REM阶段,影响情绪调节和记忆整合。

6. 生活方式调整:为了改善睡眠质量,需要全身性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光照暴露、起床时间、饮食节律、运动频率和心理干预。

因此,虽然安眠药可以短期内帮助改善睡眠,但长期依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重要的是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周期性评估,并有计划地减量停药。同时,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恢复睡眠的原始功能,而不是单纯依赖药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