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阅读
  • 2回复

[猎奇]古代帝王用活人殉葬,那他们能在墓中活多久?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855
金币
621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50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2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02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曾愤怒地说道:“那些最早采用陶俑替代活人殉葬的人,恐怕难逃断子绝孙的厄运吧!”这番激烈的言辞,显然与孔子一贯温文尔雅的形象有所不同。他的愤怒并非针对普通百姓,也不是责怪制作陶俑的工匠,更不是陶俑本身。

孔子的指责直指当时的统治阶层,以及那令人发指、激起天下民愤的人殉制度。
从史前文明起,活人陪葬这一陋习便已存在。从氏族部落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王朝,统治者利用活人殉葬,不仅体现了社会私有制的发展,也暴露了他们通过残酷手段彰显权威、满足私欲的专制本性。

通过儒家先贤的言论,我们可以推测,尽管先秦时期已有陶俑的使用,但活人陪葬这种残酷的祭祀方式依然盛行,屡禁不止。
史书记载显示,当时大夫、将军级别的陪葬者数量多则数十人,少则几人。而对于王侯贵族来说,陪葬人数甚至能达到数百。至于帝王以及更早期的荒蛮年代,活人陪葬的残酷程度更是令人难以想象。

在那些令人窒息的古墓中,被活埋陪葬的人是否有逃脱的机会?若无幸逃,他们又能活多久?
我国古代活人陪葬制度的兴衰,大致可分为起源期、兴盛期与消亡期三个阶段。其中,消亡期漫长且反复,统治者试图掩盖甚至美化这种残酷行为。
首先,活人殉葬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几乎与中华五千年文明齐头并进。
上古时代,人类迷信且落后,聚落一旦形成,便伴随祭祀鬼神与“杀人消灾”的行为。这种做法一方面彰显族群威势,另一方面明确了统治者的“归属权”,成为荒蛮年代无法回避的社会惯例。
现代 考古已发现,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便出现了人殉现象。随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再至二里头的夏商文化中,人殉的痕迹持续存在。

换言之,在我国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活人殉葬现象由来已久。
国家形成之后,这种行为非但未消失,反而愈加盛行。“生殉”和“人殉”的词汇由此产生。担任“神职”的巫师,作为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开始在兽骨或龟甲上刻画符号,借助火烧裂痕占卜,决定“生祭”方式。

这些刻于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后来被称为“甲骨文”;青铜器则是“青铜礼器”或“青铜祭器”。“殉”意味着杀戮,“器”则多为威慑之物,因此商代青铜器上往往雕刻着凶猛怪异的神灵图案,象征“杀人无情”、“吃人不吐骨头”。
祭祀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天神、地祇、人鬼,无一幸免。王公贵族不仅满足于死后陪葬金银珠宝,还将仆人、家眷乃至属民一并活埋。
考古发现,殷商时期显赫家族墓穴中普遍存在活人陪葬的现象。发掘出的遗址显示,殉葬人数有时达到上万人之多。

这些被牺牲者身份多样,大多是墓主的妃嫔、妻妾及亲信仆从,还有被残忍剁碎、血祭、活埋的受害者。
这些数字与名词,在今人眼中不过是无数白骨堆积,然而在当时,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渴望活着的同时,却一步步走向无尽的黑暗。
1970年代中期,安阳殷墟发现的一座中型墓穴周围,排列着千余个大小不一的活人陪葬坑,遗骨散落一地,且多为未成年青年。
死者有的被斩首,有的断肢残骸,甚至带着刑具。通过随葬品推断,他们多为墓主的侍从、妃子、婢女、士兵及杂役。
可以想象,临终前他们尚存一丝生机,却所受苦难几乎生不如死。
古籍明确记载,多数等待殉葬者并非自由之身。虽然帝王已逝,余威仍在,那些“被活祭”的人往往事先被捆绑,带着刑具,按部就班地走向死亡。
有些史书记载了更为残酷的“固定法”:用铁钉将男女几十人钉在墙上,主棺悬挂中央,以防逃脱。
为了确保无逃生可能,殉葬制度早已完善了各种手段。温和些的用麻醉剂让人“安乐死”,果断的则直接斩首,迅速了结生命。
更残忍的手段还包括毒酒、勒绳、活埋、断肢等。即便仅仅被绑缚在墓中,也只能坐以待毙,无法逃脱。
即使有极少数幸运者逃脱了这些死法,并找到水与食物,若不能及时离开墓穴,也不过是延长几天生命罢了。活人在密闭的墓穴中,因缺氧而难以存活,特别是帝王墓中机关重重,通风极差。
从先秦的盛行,到汉代逐渐衰微,乃至元明清时期,活人陪葬仍偶有复燃。

权力的腐败与利益的驱使,使“妻子陪死,妾室殉葬”的陋习在清末得到某种程度的推崇。统治者甚至颁布旨意,立碑表彰这些“烈女节妇”。

直到封建时代终结,活人陪葬制度才得以彻底废除。孔子当年所发出的诅咒,正是他对人间惨状的深切忧虑和预见。

正如孟子与梁惠王论治国之道所说,“以刀杀人”与“以专制杀人”实质无异。
“作俑”虽然只是小小的模仿活人,却比直接活人殉葬已是进步。仁者如孔子,早已看透其背后的人性冷漠和残忍无情。

一个不能爱护生命的社会,必将招致天地共愤,家破国亡。唯有如今盛世,人民才能摆脱“我命由人不由我”的宿命,获得平等与自由,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非他人的附庸。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0456
金币
293315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7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6:49
活人殉葬制度:历史阴影下的残酷与人性的反思

一、活人殉葬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 起源期的迷雾与推测

- 无定论的起源:活人殉葬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几乎与中华五千年文明齐头并进,成为早期社会无法回避的陋习。
- 上古时代的迷信与落后:上古时代,人类迷信且落后,聚落形成后便伴随祭祀鬼神与“杀人消灾”的行为。这种做法不仅彰显族群威势,也明确了统治者的“归属权”。

2. 兴盛期的残酷与盛行

- 社会私有制的发展:从氏族部落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王朝,统治者利用活人殉葬,体现了社会私有制的发展,也暴露了他们通过残酷手段彰显权威、满足私欲的专制本性。
- 考古发现的证据:现代 考古已发现,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便出现了人殉现象。随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再至二里头的夏商文化中,人殉的痕迹持续存在。

3. 消亡期的漫长与反复

- 消亡期的漫长过程:活人殉葬制度的消亡期漫长且反复,统治者试图掩盖甚至美化这种残酷行为。尽管从汉代开始逐渐衰微,但直至元明清时期,仍偶有复燃。
- 清末的陋习推崇:权力的腐败与利益的驱使,使“妻子陪死,妾室殉葬”的陋习在清末得到某种程度的推崇。统治者甚至颁布旨意,立碑表彰这些“烈女节妇”。

二、活人殉葬制度的残酷与细节

1. 殉葬者的身份与数量

- 身份的多样性:殉葬者身份多样,大多是墓主的妃嫔、妻妾及亲信仆从,还有被残忍剁碎、血祭、活埋的受害者。
- 数量的惊人:考古发现显示,殷商时期显赫家族墓穴中普遍存在活人陪葬的现象。发掘出的遗址显示,殉葬人数有时达到上万人之多。

2. 殉葬方式的残忍与多样

- 固定法的残酷:有些史书记载了更为残酷的“固定法”:用铁钉将男女几十人钉在墙上,主棺悬挂中央,以防逃脱。
- 其他残忍手段:为了确保无逃生可能,殉葬制度早已完善了各种手段。温和些的用麻醉剂让人“安乐死”,果断的则直接斩首,迅速了结生命。更残忍的手段还包括毒酒、勒绳、活埋、断肢等。

3. 殉葬者的绝望与挣扎

- 临终前的绝望:可以想象,临终前他们尚存一丝生机,却所受苦难几乎生不如死。古籍明确记载,多数等待殉葬者并非自由之身,他们往往事先被捆绑,带着刑具,按部就班地走向死亡。
- 密闭墓穴中的死亡:即使有极少数幸运者逃脱了这些死法,并找到水与食物,若不能及时离开墓穴,也不过是延长几天生命罢了。活人在密闭的墓穴中,因缺氧而难以存活,特别是帝王墓中机关重重,通风极差。

三、孔子与儒家先贤的批判与反思

1. 孔子的愤怒与诅咒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曾愤怒地说道:“那些最早采用陶俑替代活人殉葬的人,恐怕难逃断子绝孙的厄运吧!”这番激烈的言辞,显然与孔子一贯温文尔雅的形象有所不同。
- 对统治阶层的指责:孔子的指责直指当时的统治阶层,以及那令人发指、激起天下民愤的人殉制度。他深知这种制度的残酷与不人道,因此发出了如此强烈的诅咒。

2. 儒家先贤的批判与反思

- 对活人殉葬的批判:通过儒家先贤的言论,我们可以推测,尽管先秦时期已有陶俑的使用,但活人陪葬这种残酷的祭祀方式依然盛行,屡禁不止。儒家先贤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 对人性冷漠的揭露:仁者如孔子,早已看透活人殉葬背后的人性冷漠和残忍无情。他深知一个不能爱护生命的社会,必将招致天地共愤,家破国亡。

四、活人殉葬制度的废除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1. 封建时代终结后的废除

- 彻底废除的艰难:直到封建时代终结,活人陪葬制度才得以彻底废除。这一废除过程充满了艰难与曲折,但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人性尊严的恢复。

2. 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反思

- 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现代社会应深刻反思活人殉葬制度的残酷与不人道,更加尊重与爱护每一个生命。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道德层面,都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与残忍行为。
- 对平等与自由的追求:正如孟子与梁惠王论治国之道所说,“以刀杀人”与“以专制杀人”实质无异。现代社会应追求平等与自由,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非他人的附庸。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5985
金币
279829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01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4:51
古代活人殉葬者在墓中存活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历史背景
古代帝王的活人殉葬制度(人殉)是中国古代社会一段残酷的历史记忆,被殉者在墓中的存活时间受多种因素制约,其背后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观念与权力结构。

人殉制度的历史演变与规模差异
起源与鼎盛:人殉习俗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殷商时期达到顶峰。据甲骨文记载,盘庚迁殷至帝辛亡国的273年间,仅人祭人数就超1.3万,单次祭祀最多达500人。秦始皇陵陪葬人数更达数千人,规模惊人。
朝代变迁:西汉后逐渐减少,但明朝朱元璋恢复人殉,其遗诏要求“后宫所有嫔妃陪葬”,涉及40余人,远超此前“未生育嫔妃殉葬”的惯例。清朝初期人殉现象再度出现,形成“沉寂-复兴”的反复轨迹。
殉葬方式对存活时间的直接影响
人殉分为生殉与死殉,存活时间差异显著:

死殉:被殉者先被杀死(如砍头、毒杀、缢杀),再入葬,实际存活时间为零。殷商祭祀中常用砍头、活埋等手段,河南安阳殷墟贵族墓中发现的1400余人祭者多为未成年儿童,部分带刑具。
生殉:活人被直接送入封闭墓穴,存活时间取决于以下条件:
氧气含量:墓穴封闭后氧气迅速消耗。若空间狭小、人数众多(如秦始皇陵数千人),可能在1-2小时内因窒息死亡。
束缚状态:为防止反抗,殉葬者常被捆绑、麻醉或钉在墓道中。西晋无盐后陵墓中发现4名赤身被捆女子,清代《子不语》记载先秦墓中殉葬者被钉于墙壁,无法移动寻找资源。

资源匮乏:即使有少量空气,无食物和水的情况下,人通常存活不超过3-7天,但恐惧与绝望可能加速死亡。
人殉背后的社会观念与权力逻辑
宗教信仰:古人认为“死后有灵”,需侍从在阴间继续侍奉。殷商时期视人殉为对逝者的“尊敬”,明代朱元璋则将其作为“彰显皇权”的手段。
身份差异:殉葬者多为墓主亲近者(如嫔妃、内侍、护卫),身份高于人祭的奴隶。殷墟200余人殉者中包括宠妾、护卫等,随葬品较丰富。

伦理反思:西汉后因“残酷性”减少人殉,朱元璋虽缩短国丧孝期(从三年改为三天)以显“人性化”,却扩大殉葬规模,暴露皇权矛盾性。
典型案例与考古发现
朝代    案例    殉葬方式    推测存活时间
殷商    殷墟贵族墓    生殉200余人(捆绑)    因氧气耗尽,约2-6小时

西晋    无盐后陵墓    4名女子赤身被捆    封闭后数小时内窒息2
明代    朱元璋陵墓    40余名嫔妃生殉    空间封闭后1-3天内死亡
结论:短暂而痛苦的终结
无论是生殉还是死殉,被殉者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生殉者最长存活不超过7天,多数在数小时至1天内死于窒息、饥饿或绝望,远非民间想象中的“长期存活”。这一制度的本质是古代王权对生命的漠视,其消亡是历史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