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无意识与文学的坚守
在当今社会,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每日清晨醒来就拿起手机刷刷社媒,输入文字时依赖自动纠错功能,观看短视频时“无限滑动”的动作,闲时找AI聊聊天,这些因技术发展而“无需思考”的行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这种现象被称为“技术无意识”。
技术无意识的体现
1. 社交媒体的依赖
每天早上醒来,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查看手机上的社交媒体,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社交媒体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其中不乏无关紧要的内容,这导致我们在信息的洪流中难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 自动纠错功能的依赖
在输入文字时,许多人依赖自动纠错功能。虽然这提高了输入效率,但也可能导致我们在语言表达上变得懒惰,不再注重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
3. 短视频的“无限滑动”
观看短视频时,人们往往会陷入“无限滑动”的状态。这种行为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娱乐,但长时间下来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4. 与AI的互动
闲时找AI聊聊天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消遣方式。AI能够提供陪伴和娱乐,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削弱人际交往的真实性和情感深度。
文学在技术时代的坚守
尽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对文学创作和阅读提出了挑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格非认为,文学创作中最核心、最无法被技术替代的价值在于“无意识”。个体的生活体验和多变感知是文学创作的灵魂,这是AI无法取代的部分。
1. 经典文学的价值
格非推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或《芬尼根的守灵夜》。前者是写实主义的高峰,后者则展示了个体生存体验和多变感知的独特魅力。这些经典作品在技术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 写作的意义
格非强调,写作不仅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更是从焦虑和无聊中拯救自己的重要权利。即使AI能够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作家,写作依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乐趣。
3. 文学与技术的关系
刘禾在其新著《弗洛伊德机器人:数字时代的哲学批判》中指出,文学并非技术的语料库,而是数字技术的基础。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智慧和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例如,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的数学模型来源于对普希金诗歌的研究,乔伊斯的小说也为信息论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人机关系的反思
在人机边界相互溶解的当下,如何重新定义人的主体性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认为,“人已经不是一个脱离机器而存在的主体,如果要重新定义人,必须要有个加号。”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身份认同。
1. 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的融合
人工智能不仅创造了虚拟现实,还强化了现实世界。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虚拟世界,这种现象使得现实世界和镜像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
2. 人机交互的现象
在咖啡店中,一对情侣各自低头玩手机的情景已经司空见惯。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机关系的密切程度,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类主体性的担忧。
3. 未来的可能性
刘禾提出,当手机突然丢失时,人们会感到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这是因为许多记忆存储在手机中。这种现象使得人与手机的界限变得模糊。面对这种人机交互的现象,有人持乐观态度,认为通过植入芯片可以延展记忆,实现人类的“不朽”。然而,刘禾在《弗洛伊德机器人》一书中提出了另一种哲学批判,认为人类有可能逐渐变成一种“服饰人偶”。
结语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无意识”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坚持写作,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并在技术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人机关系,重新定义人的主体性,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