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我们活在怎样的AI时代,文学可以拿出“像样的答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573
金币
36492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37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14
每日清晨醒来就拿起手机刷刷社媒,输入文字时依赖自动纠错功能,观看短视频时“无限滑动”的动作,闲时找AI聊聊天,这些因技术发展而“无需思考”的行为,是否已成为你的日常?这是“技术无意识”的一种体现。正如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所言,“人已经不是一个脱离机器而存在的主体,所以如果要定义人的话,必须要有个加号。”
在人机边界相互溶解的当下,文学见证着这种“突变”,经受着挑战,亦帮助人们稳住自身的意义。若把文学压缩成两本,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格非最推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或《芬尼根的守灵夜》。前者是写实主义高峰,后者则表明:小说中涉及到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个体的生存体验与多变感知,这是AI不能取代的。

《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书影。
AI时代,“写作是我的权利”
人工智能无疑对文学写作带来多重挑战,写作变得容易,而读者在日趋变少。一方面,一般性的写作极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格非认为,“今天人们在媒体信息中可以找到很多素材,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变得很容易,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专家,去描述你原来不熟悉的一种社会生活。但它同时也造成一个问题:AI也能做,而且做得会比一般作家做得好。”
另外一种挑战是,对语言有精细要求的读者在逐渐减少,因此那些追求精深、个性化的创作也会非常困难,“我们的作品很可能会回到比如李白杜甫他们当年写作的时代,就是只被很少的人阅读,这也没什么不好。我知道有年轻写作者写了很多不发表的作品,他们可能给朋友们看一看,这种写作在将来会变得非常普遍。”
但写作绝对有意义,这没什么好商量的,格非笃定地说。“万一有一天机器写的比我好,我也不会放弃写作,因为写作是我的权利,它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在格非看来,人工智能为文学写作带来种种挑战,但这与文学写作的内在激情并不冲突。“写作不是比赛,而是你每天把自己从焦虑、无聊中拯救出来的重要权利。文学还是应该凭着自己内心,重新调整我们跟时代的关系,从中确定我们的语言策略,否则写作没有意义。”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格非正在分享。
刘禾在其新著《弗洛伊德机器人:数字时代的哲学批判》中提到,曾有很多科学家非常迷恋作家乔伊斯,文学亦在数字世界中富含张力。刘禾认为,“文学并非技术的语料库,而是数字技术的基础,先于数字技术。比方说,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很早期的数学模型,是来自于对普希金的诗歌《奥涅金》的元音、辅音的计算;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本几乎不可读的小说中做数学实验,这也是为什么最早做信息论的克劳德·香农把这本书拿来计算‘熵’等概念,建立他的通讯理论。”

刘禾新著《弗洛伊德机器人:数字时代的哲学批判》。
文学创作当中最核心、最无法被技术替代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格非认为,这涉及到“无意识”,我们将个体的生活体验存入记忆中,而写作中最迷人的部分就是“记忆的无意识”。“文学中有一个巨大的无意识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无法完全按照基本语义来呈现的。文学一部分受理性控制,有更多的部分如创造性的智慧是被黑暗所笼罩的,需要通过写作把它召唤出来,然后获得真正意义上书写的自由。”
人机之间:如果要重新定义人,必须要有个加号
当下的人工智能具有某些特殊能力,增强虚拟,也强化了现实。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看到,“一是创造虚拟现实,而这种虚拟一定程度上已经是现实,很多年轻人很大一部分生活是在虚拟世界中,边界不是那么清晰的。二是人工智能会强化某些现实。”这也说明,现实世界和镜像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正在分享。
“你看到过吗?在咖啡店,一对情侣坐在一起喝咖啡,两人都分别冲着自己的手机看。”这种图景可以说极为常见,而让刘禾焦虑的是,人机关系如此密切,人的主体性如何安置?“人已经不是一个脱离机器而存在的主体,如果要重新定义人,必须要有个加号。”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正在分享。
对于文学而言,无论是写作者、读者还是内外世界,都需要处理当下这个人工智能突起的时代,究其根本,“人机”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例如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非常忠实的伴侣,其置入的人工智能不断模仿人,人也在反向模仿机器,汪晖提及,“人和机器不单是并存,隐隐约约感到边界的动摇”。人机很难区分,自然人的概念摇摇欲坠,长久以来人类区别于万物的“人类例外论”这一传统伦理,也在受到挑战。
刘禾发现,当手机突然丢失,人们通常会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一部分,因很多记忆存储在手机中,此时人和手机的界限已然不分明了。而面对这种人机交互的现象,有乐观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体内植入芯片,便可延展记忆,以至人类“不朽”;而刘禾《弗洛伊德机器人》一书提出另一哲学批判,人类亦有可能逐渐变成一种“服饰人偶”。
从技术的“突变”,找文学的“奇点”
当世界的真实性越来越被数字幻象所中介,人类还有独属于人类的未来吗?在AI近乎逼问的情境下,或许文学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意义。刘禾说,“我们的确需要思考,但不是说AI可以画画了,AI可以写作了,AI可以代替人翻译,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应该借此思考,写作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些每一次新的技术出现都必须重新提这些古老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拿出像样的答案,那就意味着我们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
小说家笔下的虚构世界,亦能为我们理解现实提供一些独特价值。格非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突变”阶段十分重要,重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其中有技术突变而带来的社会变革;乔伊斯从《都柏林人》写实主义转向意识流写作,也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变化。格非坦言,“科学技术在不断发生突变,反过来改变巨大的系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信息传播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乔伊斯只不过是变化之一,如果你(创作者)不寻求变化,还是用那种四平八稳的老的那种老调的方式来描述这个现实的话,你不觉得可笑吗?”

左为汪晖新作《世纪的多重时间》,右为格非新作《云朵的道路》。
当代作家还能书写出怎样的世界?“当代作家如果写作还要继续,需要去寻找‘奇点’,然后使得创作跟系统的关系能够变得更加有意义。”格非借用德勒兹的“奇点”理论,讨论当下技术突变背景下,文学需要捕捉到能突破系统规训、揭示系统本质的关键点,正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的“奇点”是“自动奔赴一个地方去毁灭”,《抄写员巴托比》写“拒绝消费对社会系统的影响”,唯有通过“奇点”建立创作与系统的张力,才能使作品获得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

赫尔曼·梅尔维尔所著《白鲸》书影。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4444
金币
401495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2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36
技术无意识与文学的坚守

在当今社会,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每日清晨醒来就拿起手机刷刷社媒,输入文字时依赖自动纠错功能,观看短视频时“无限滑动”的动作,闲时找AI聊聊天,这些因技术发展而“无需思考”的行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这种现象被称为“技术无意识”。

技术无意识的体现

1. 社交媒体的依赖
每天早上醒来,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查看手机上的社交媒体,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社交媒体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其中不乏无关紧要的内容,这导致我们在信息的洪流中难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 自动纠错功能的依赖
在输入文字时,许多人依赖自动纠错功能。虽然这提高了输入效率,但也可能导致我们在语言表达上变得懒惰,不再注重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

3. 短视频的“无限滑动”
观看短视频时,人们往往会陷入“无限滑动”的状态。这种行为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娱乐,但长时间下来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4. 与AI的互动
闲时找AI聊聊天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消遣方式。AI能够提供陪伴和娱乐,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削弱人际交往的真实性和情感深度。

文学在技术时代的坚守

尽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对文学创作和阅读提出了挑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格非认为,文学创作中最核心、最无法被技术替代的价值在于“无意识”。个体的生活体验和多变感知是文学创作的灵魂,这是AI无法取代的部分。

1. 经典文学的价值
格非推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或《芬尼根的守灵夜》。前者是写实主义的高峰,后者则展示了个体生存体验和多变感知的独特魅力。这些经典作品在技术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 写作的意义
格非强调,写作不仅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更是从焦虑和无聊中拯救自己的重要权利。即使AI能够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作家,写作依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乐趣。

3. 文学与技术的关系
刘禾在其新著《弗洛伊德机器人:数字时代的哲学批判》中指出,文学并非技术的语料库,而是数字技术的基础。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智慧和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例如,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的数学模型来源于对普希金诗歌的研究,乔伊斯的小说也为信息论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人机关系的反思

在人机边界相互溶解的当下,如何重新定义人的主体性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认为,“人已经不是一个脱离机器而存在的主体,如果要重新定义人,必须要有个加号。”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身份认同。

1. 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的融合
人工智能不仅创造了虚拟现实,还强化了现实世界。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虚拟世界,这种现象使得现实世界和镜像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

2. 人机交互的现象
在咖啡店中,一对情侣各自低头玩手机的情景已经司空见惯。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机关系的密切程度,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类主体性的担忧。

3. 未来的可能性
刘禾提出,当手机突然丢失时,人们会感到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这是因为许多记忆存储在手机中。这种现象使得人与手机的界限变得模糊。面对这种人机交互的现象,有人持乐观态度,认为通过植入芯片可以延展记忆,实现人类的“不朽”。然而,刘禾在《弗洛伊德机器人》一书中提出了另一种哲学批判,认为人类有可能逐渐变成一种“服饰人偶”。

结语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无意识”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坚持写作,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并在技术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人机关系,重新定义人的主体性,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找到平衡点。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573
金币
364920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37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1:15
AI时代的技术冲击与人文回应
当前AI技术正以大语言模型(如2025年春节期间问世的DeepSeek)为代表,深度渗透人类生活,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对语言、思维等人类核心能力形成挑战13。文学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其“像样的答案”需在技术震荡中坚守人文内核,同时探索与AI共存的路径。

文学教育的核心命题:在技术震荡中锚定根本
文学教育的聚焦方向
坚守核心能力:阅读、思考、写作是人文学科的基石,AI时代需强化这些能力的独特性,而非被技术工具替代13。
直面现实困境:教育者面临AI生成文本的辨别难题,需重新定义学术伦理与评分标准,如判断作业是否为机器创作1。
《AI时代的文学教育》的探索价值
陈平原主编的该书收录33篇文章,汇聚学者、教师与学生的多元视角,涵盖文学创作、批评、研究的反思,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革新12。其核心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人类面对技术变革时的“寻路的迷茫、痛苦与挣扎”2。

人文学者与AI的共舞之道
正视震荡期的挑战与适应
短期冲击与长期融合:未来十年将是AI冲击人文学的震荡期,但历史经验表明,技术终将被人类适应并转化为工具,如索引技术、数码技术的先例3。
坚守人文精神底线:在承认AI效率优势的同时,需捍卫人类的情感体验、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避免沦为技术附庸3。
多元态度与跨学科机遇
允许“抵抗”与“拥抱”并存:学者可选择不同立场,部分人聚焦技术伦理批判,部分人探索AI辅助研究(如文本分析、数据整理)3。
语言学与逻辑学的桥梁作用:人文学科中的语言规律研究可为AI发展提供支撑,形成双向赋能3。
文学的“像样答案”:以人性对抗算法同质化
捍卫语言的“人类性”
AI写作本质是基于概率的语料重组,缺乏真实生命体验与情感共鸣4。文学需强化个体独特的叙事视角,如对苦难、爱欲、信仰的深度表达,这是算法无法复制的“人性保护区”4。

重构文学教育的宗旨
培养“反算法”思维:教育应鼓励学生突破标准化答案,训练非线性思考与创造力,如通过经典文本细读、跨文化比较等方式深化认知13。
连接传统与未来:文学需从历史积淀中汲取智慧,同时回应AI时代的新命题,如技术伦理、数字身份等,赋予古老学科以当代生命力。
结语:在迷茫中前行的人文自觉
AI时代的文学答案,不在于否定技术进步,而在于以更坚定的人文自觉,将阅读、思考、写作转化为抵抗同质化的武器。正如鲁迅所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文学教育与研究的价值,正在于记录并引领人类在技术浪潮中不失方向的“蹒跚学步”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