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7-17 10:11 |
没太多存在感的河北省,在其中联络中原和边塞的太行山东麓地区,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先民繁衍生息的乐土,于是形成了一条盛产古都的大走廊。这条走廊上从南至北,诞生了邯郸、邢台、正定、定州、保定等一系列古都,一直延伸到北京。今天,我们全面地来说一下正定。
从1600多年建城以来,正定历代都是郡、州、路、府治所,甚至早些年当过鲜虞国的都城。明清时期,正定与北京、保定一起被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足以证明辉煌的过往。上世纪初,滹沱河南岸的石家庄因铁路而迅速发展,最终正定成为石家庄市下辖的一个县。
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三访正定,称其“收获意外圆满”,并在《正定调查纪略》中盛赞正定是“中国古建筑保存最系统、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认为其古建筑群“浓缩了半部中国建筑史”。现在很多人说起“重走梁林之路”总是提及山西,其实梁林给予高度评价的河北正定也是不该被遗忘的路线。
确实如此,在仅6.6平方公里的正定古城核心地带,便拥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很多都是海内孤例,放在国内任何地方都是逆天的存在。仅靠脚步丈量,就可以与隋代的碑、唐代的建筑、宋代的塔、明代的壁画不期而遇。“九朝不断代”的古建传奇,至今在燕赵大地上传颂着。
01.古城初印象,从古城墙开始 古城有了城墙,从视觉上仿佛就有了依靠。从唐武德四年(621年)正定城定为现址,到明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后,正定城墙得到了拓展和加固。现在我们看到的正定城墙(部分),也是明正统年间的遗存。其残留长度在我国现存明城墙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南京和开封。
正定城历史上共有四个城门:东曰迎旭门,西曰镇远门,南曰长乐门,北曰永安门。其中要属南城门长乐门最恢宏壮观,2013年大修时恢复了明代城门的形制,再现了内城、瓮城、月城三重城垣。
古城墙是免费对外开放的,登上城墙就来到南门复建的城楼底下,从这个角度望出去不仅大半个古城可以尽收眼底,最重要的是正定引以为傲的四座古塔恰好全部被框在视野里,从未想过一座完全位于平原地带的古城有如此丰富的天际线。
正定古城的故事,总是绕不开这四座彼此间距离仅几百米的古塔。
02.广惠寺华塔,颜值爆表的“海内孤例” 广惠寺华塔,是四塔中颜值最高的一座。偏偏它不仅有颜值,正定四塔中只有华塔第一批就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放眼整个正定古城,入选“国一”的除了华塔只有隆兴寺。
广惠寺华塔的始建年代,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一说为宋金遗物,一说为唐代贞元原物。根据上世纪90年代的考古时对塔砖的检测,以及在塔内发现的北宋题记,进一步佐证了其建造年间应不晚于北宋,或早至唐代。
第一眼看到广惠寺华塔,感觉只有两个字——惊艳!塔高33.35米,通体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扁六角形亭小塔,主塔与小塔高低错落如众星拱月。
主塔第四层为华塔精华所在,塔身雕刻繁复如巨型花束;通体塑有菩萨、力士、海兽、狮子、大象等艺术造型,排列有序,生动传神,恰似一处五彩缤纷的小型雕塑艺术之宫。全国现存花塔为数不多,要属广惠寺华塔的雕饰最为精美,位列中国最美古塔名副其实。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考察时,给华塔以非常高的评价:“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
03.临济寺澄灵塔,禅宗临济宗的祖庭之塔 临济寺位于古城东南角,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义玄禅师北归乡里,抵达河北镇州城(今正定),主持临济院传授佛法。因义玄门徒众多,自成一家,最终以寺名来给宗号命名,临济寺成为禅宗临济宗的祖庭。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圆寂,众弟子在城内东南角为其建衣钵塔以作纪念。这座塔被命名为“澄灵塔”,后来成为正定四塔之一,如今我们看到的是金代重修的版本。至今,每年都有许多信徒前来河北正定的临济祖庭朝拜祖塔。
澄灵塔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正定四塔中体量最小的一座,但胜在设计精湛、结构富于变化;无论是远看还是近观,颜值都非常能打。
基座为双重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塔身第一层异常高大,正面设有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装饰花棂假窗,转角圆形倚柱;门券、门楣、门扇上满雕纹饰。上面的八层相距很近,布满仿木构砖雕斗拱;给人以重檐密布、密檐相接的感觉,形成协调的轮廓线,是密檐塔中的佳作。
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对澄灵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之上品”。
04.天宁寺凌霄塔,千年前就用上了“黑科技” 四塔中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座。凌霄塔始建唐成通年间(860年-874年),此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在主要为宋金时期遗存。
塔平面呈八角形,总高40.98米,为九级砖木混合结构,塔身粗壮,塔体巨大。仔细看不难发现塔身上下分为明显的两段,毕竟是唐、宋、金跨越200多年接力营建的产物。
塔基为唐代所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建其塔身1层至4层,为全砖结构;4层以上则为金代重建,为砖木结构。从第5层开始,外部轮廓逐层收缩,收分比例极佳,使厚重的塔身又具有一些灵动之感。
凌霄塔千年不倒的秘密,在于自唐代初建之时起,塔内就有一根从底部一直贯穿至塔顶的塔心柱。后来唐塔倾颓金代重修时,塔心柱改为从四层起直达塔顶。每层塔心柱都会从中央放射八根趴梁,其末端连接转角斗拱的耍头后尾。每层趴梁都会承载上一层建筑的重量,同时它们所在的层面与塔心柱构成一个兼顾上下左右的稳固整体。
这是凌霄塔最独特之处,这种结构在全国古塔中仅此一例,被专家称为“古代风阻尼器”,可有效抵消地震、风力对塔身的冲击。只是现在凌霄塔不再开放登临,游客只能进入到古塔一层,四层以上的塔心柱无缘亲眼见到,只能从官方纪录片或者老照片上一窥究竟了。
05.开元寺须弥塔,唐风的雁塔边是唐代的钟楼 正定四塔中最该入内一观的一座塔。进入开元寺山门(景区入口),包括塔在内的寺内建筑,都坐落在与外面马路相差3米的唐代地面上,拾阶而下仿佛跨越了时空。寺内有三大主体建筑——须弥塔、三门楼石柱、钟楼,均保持着唐代的风貌。
开元寺的须弥塔,塔高42.5米,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因外形与西安的大雁塔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又称雁塔。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九级密檐方塔,属于唐代及更早期的密檐塔中非常典型的素面方形塔。虽然经历过明代大修、清代重修,塔身、塔刹、塔在寺中的布局等等,依然彰显着着唐代遗风。
与须弥塔相对而立的,是开元寺钟楼。这是我国目前最古老的钟楼,上层为清代改建后的版本,下层木构件仍是晚唐遗存。世间唐构三座半,三座完整的在山西,这半座指的便是开元寺钟楼。
钟楼为单檐歇山式二层楼阁,底层五铺作斗拱恢宏大气,出檐深远,入口的门板门框都是唐代原装,别有一种大唐的开阔气度。悬挂在二层的铜钟亦是唐代遗物,唐代的铜钟还挂在唐代的建筑上且千年不坠,别处不曾见到。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认为“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的独一遗例。”
开元寺一角陈列着中国最大的赑屃碑座,为后唐遗存,长8.4米,高2.6米,重达107吨,连鼻孔直径都有20厘米。据考证这只赑屃身上驮着的是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德政碑。
开元寺外就是居然有一片考古现场,四周都是玻璃围挡,路人可以随便观望。这里是开元寺南遗址,是河北首次大规模的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项目。持续六年的发掘中,首次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