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闷声搞钱的联想,正面临AI大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4353
金币
400881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2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9小时前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联想,这家成立四十余年的公司,穿越了PC兴起、移动互联网浪潮,也经历了全球化布局与扩张,但它始终带着争议的标签——“没有技术含量”“组装厂”“贸工技”等等。作为最早尝试互联网转型的中国传统硬件厂商之一,有人认为它只是守住基本盘赚钱,也有人认为,不能低估这家公司向AI和服务转型的布局和努力。

注:联想集团的财年是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2025财年即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

数据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近五年来,联想集团的净利润(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保持在10-20亿美元区间。今年第二季度(2025/26财年第一财季,即2025年4月-6月),净利润更是达到5.1亿美元,同比翻了一倍还多;收入(188.3亿美元)也比去年同期涨了22%。

在全球PC市场,联想以约25%的份额稳居第一;在中国PC市场,除了平板电脑销量不如华为,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都保持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联想的股价走势却波动明显。从2020年的5港元左右涨至今年初的13.6港元高点后,回落至11港元左右,较年内高点下跌了20%。

股价波动反映出市场对联想未来的不确定性——既认可其稳固的PC业务,又担忧其在AI时代的转型前景。

面对AI浪潮,联想押注AI PC,希望通过在传统电脑中嵌入AI芯片,实现本地处理部分AI任务。但质疑也随之而来:当云端AI高速进化时,端侧的“小模型”怎么和它竞争?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上万元的“AI电脑”买单?更深层的问题是,在苹果、微软、华为等生态巨头的夹击中,联想“整合者”的打法还能抢到多少蛋糕?

本文试图分析:联想如何在PC市场闷声搞钱?作为互联网转型的早期探索者,联想错失过哪些机会?以及,在AI这场新牌局中,联想的胜算有多少?

联想搞钱,全靠PC和海外

要理解联想为什么能一直“闷声搞钱”,得先看懂它的“赚钱逻辑”。一句话总结:业务上,PC仍然是核心;市场上,主要靠海外特别是美国。

联想的业务分为三大块,但贡献度差别很大。

智能设备业务(IDG)是绝对主力,且稳定盈利:Q2贡献了71%的收入、66%的经营利润。这个业务包括PC、平板、手机等硬件产品,但PC是主体。

基础设施方案业务(ISG)收入占比22.8%,增长空间巨大,但尚未稳定盈利。这部分业务主要是为云服务商、政企客户提供AI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产品及相关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方案服务业务集团(SSG)收入占比12%,利润率(22%)高,但规模不大。这部分业务主要是给企业提供IT运维服务、技术支持等持续性 服务。

从整体结构看,联想在朝着“硬件+服务”的模式努力,但收入和利润仍高度依赖PC业务,且比同行更赚钱。联想IDG版块的经营利润率(7.1%)高于惠普(个人系统业务营业利润率5.4%)和戴尔(CSG运营利润率6.4%)。

在某硬件厂商海外业务相关人士林晓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两点:ThinkPad的品牌溢价依然坚挺,以及联想在供应链端的成本优势。

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时,外界质疑声不断,担心联想能否维护好这个品牌。事实证明,这笔收购稳住了企业客户对ThinkPad的信任度。

供应链方面,联想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布局,让它能够灵活调配产能。特别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联想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

更关键的是,联想作为欧美商用市场的头部玩家,还受益于一个外部因素:微软宣布将于2025年10月14日停止对Windows 10的支持,这意味着老电脑无法升级到Windows 11,只能购买新设备。林晓解释,欧美企业对安全合规要求更严格,不敢继续使用无安全更新的系统。

有了PC业务的优势,联想确实能赚钱。但问题是,光靠国内市场能支撑这么大的体量吗?答案是不能。联想77%的收入都来自海外。

注:2025/26财年Q1指的是2025年4月至6月的三个月

其中,美国是联想最大的单一市场,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

联想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故事。

最开始,联想靠ThinkPad在企业市场站稳了脚跟,近几年越做越好,在美国商用PC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根据Canalys,2025年Q1联想在美国台式机和笔记本市场的份额达到18.4%,增长率达到19.9%,不仅超过了市场平均增速(14.7%),和前两名惠普(份额24.3%)和戴尔(份额23.0%)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

摩托罗拉折叠屏则是联想在消费市场的突破口。Razr系列基础款零售价为699美元(约合5000人民币),是美国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折叠屏手机。这种价格策略,吸引了大量首次尝试折叠屏设备的用户。

虽然摩托罗拉的全球手机份额不到5%,但在美国本土却能拿到12%的份额(Canalys报告),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它在折叠屏细分市场的份额,更是从去年的14%翻倍至今年二季度的28%(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取代三星成为全球第二(华为以45%的份额位居第一)。也就是说,现在全球每卖出四部折叠屏手机,就有一部是摩托罗拉。

在林晓看来,联想很擅长找市场空隙。苹果、三星在高端市场打得不可开交,它就做“平价高端”;其他厂商在国际市场厮杀,它就做“美国本土化”。

更重要的是,联想在美国市场不只是卖硬件,还在卖服务(包括IT服务、设备租赁等)。“企业客户的决策周期长,一旦选定供应商,轻易不会更换。”林晓称,这种模式,让联想在美国市场的收入更加稳定。

从近几年的财报看,联想的国际化基本盘稳固:

美洲市场占大头;中国市场和亚太市场(除中国)都在增长;欧洲-中东-非洲市场虽承压,但依然贡献了超过五分之一的收入。

业务方面,它在企业端依靠ThinkPad品牌,消费端则通过PC+摩托罗拉折叠屏手机的组合策略。服务业务是锦上添花,服务器业务未来可期,但现在还不能“养家”。

这套打法在传统IT时代确实管用,但AI时代的游戏规则变了,联想能否适应这种变化,还需要观察。

那些年,联想错过的机会

现在的联想看起来是个稳健的“学霸”——财务稳健,PC业务稳坐全球头把交椅,但诸如“贸工技”和“组装式创新”这类标签,仍然被人反复提起。这是因为,联想曾多次站在行业变革的节点,甚至一度领先,但最终都与变革浪潮擦肩而过。

1990年代末,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正值高潮。联想2000年推出了自己的门户网站——FM365.com,凭借品牌和资金优势,一上线就风光无限,一度与新浪、搜狐、网易,被并称为“四大门户”。联想甚至与当时的全球互联网霸主AOL(美国在线)成立合资公司,希望打造一个中国的AOL。

然而,这场“世纪联姻”,却赶上了2001年的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面对突如其来的行业寒冬,联想选择逐步收缩阵线,FM365先后经历了裁员、转型,网站经营随之淡出了主营业务。

除了FM365,联想还投资了卓越网等电商平台,但只是财务投资,没有真正深入互联网核心业务。与此同时,日后影响中国互联网格局的巨头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而联想错失机会。

十年后,当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联想也没有做旁观者,推出了安卓智能机乐Phone。

当时,华为还在为运营商提供定制手机,小米刚刚成立,OPPO、vivo刚开始向智能手机转型。从时间窗口看,联想理论上有机会成为中国智能手机的头部厂商。但它在决策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市场定位的尴尬。乐Phone(定价2899元人民币)直接瞄准高端市场,意图与iPhone正面竞争,但品牌和生态优势不如苹果。联想自己开发的UI,体验与原生Android和iOS都有差距。和同期的安卓智能机相比,它又缺乏价格优势。

其次是渠道建设的滞后。当小米通过线上直销模式快速崛起,OPPO、vivo通过线下专营店“下沉”时,联想依然依赖传统的代理商渠道。

最后是战略的摇摆。在乐Phone受挫后,联想斥巨资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但整合、重新激活品牌耗时四年(2015-2018年)之久,错过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黄金发展期。

到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的格局已基本确定:华为、小米、OPPO、vivo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联想则被彻底边缘化。

今天的联想,依然稳健,但它本可以更伟大。“过去的成功经验,让联想对市场和渠道的依赖越来越深,对技术研发和用户运营的投入则越来越谨慎。”一位关注联想的投资人评价。

AI时代,联想还能继续闷声搞钱吗?

现在,联想又一次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当英伟达市值一度飙升至4万亿美元,OpenAI、Anthropic等AI公司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时,这家PC时代的巨头,能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在PC时代,产业链相对清晰:英特尔提供芯片,微软提供操作系统,联想、惠普、戴尔等厂商负责产品设计和销售。这就是著名的“Wintel”联盟,联想在这个生态中有明确的位置和价值。

但AI时代的价值链更加复杂。芯片设计(英伟达、AMD)掌握上游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顶端,大模型开发(OpenAI、Anthropic)提供核心技术创新,云服务(亚马逊、微软、谷歌)控制中游,硬件制造商则面临分化:一部分向AI基础设施供应商转型,另一部分被挤压到下游整合环节。

在上述关注联想的投资人看来,联想的不同业务出现了分化。

在AI基础设施领域,它凭借制造优势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成为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全球第三大服务器供应商。

对应到Q2财报,ISG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至42.9亿美元,收入占比提升到22.8%。这说明联想抓住了AI基础设施急剧增长的需求。

但挑战在于,AI需求爆发的同时,GPU价格大幅上涨,直接推高了服务器制造成本。

联想的ISG业务Q2经营亏损8550万美元,经营利润率为-2%,与高利润的SSG业务(经营利润率为22.2%)形成鲜明对比。这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真正的高价值环节仍掌握在上游厂商手中。

在广阔的消费市场,联想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过去,PC产业的增长逻辑是基于,软件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强的硬件来支撑,所以用户需要定期升级设备。但随着云端的大语言模型、图像生成、视频制作已经能满足大部分AI需求时,普通用户对本地硬件的升级需求在减弱。

联想的应对策略是押注AI PC和“混合式AI”架构,让电脑能在本地处理一些AI任务,同时保持与云端AI服务的连接,实现“端-边-云”的协同计算。联想认为,这种架构能够平衡性能、成本和隐私保护。

“本地AI在隐私保护、实时响应、离线使用等方面的确有价值。但关键是,用户愿意为此支付30%-50%的溢价吗?”关注AI领域的投资人张峰分析。

联想AI PC的价格通常比同配置的传统PC高出2000-5000元。浙商证券研报显示,联想的29款AIPC中,12款在10000元以上,8款在8000-9000元。

除了市场需求之外,张峰认为,联想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生态控制力的缺失。这决定了它在AI价值链中的位置和长期竞争力。

与苹果有自研的M系列芯片和macOS操作系统、微软有Azure云服务和Office生态、华为也在通过鸿蒙操作系统和自研芯片构建生态优势相比,联想虽然有天禧个人智能体和端侧模型,但在AIPC的核心组件上,依赖英特尔、AMD的NPU芯片,以及微软的Windows系统和Copilot功能。也就是说,它拥有一定模型优化能力,但主要依赖第三方的AI模型和应用,在AI生态中是强大的整合者,而非主导者。

这并不意味着联想没有机会。AI计算能力的分布正在重新平衡,端云协同的架构模式尚未完全定型。联想在AI基础设施领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它拥有的制造能力、供应链体系和全球渠道,仍是重要基础。

关键在于,联想能否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真正补齐新技术时代的能力短板。补课需要投入,联想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5财年、2025/26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6月)的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2.8%、10.1%,绝对投入金额持续增加。

AI的变革速度快,留给联想的转型时间可能不会太多。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联想再一次证明自己转型能力的绝佳机会。

*题图来源于联想中国官方微博截图。(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晓、张峰为化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4353
金币
400881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2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9小时前
联想:在传统与变革中探寻AI时代的生存之道
联想,这家历经四十余年风雨的公司,在PC兴起、移动互联网浪潮以及全球化布局与扩张的历程中,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没有技术含量”“组装厂”“贸工技”等争议标签如影随形。然而,它又作为最早尝试互联网转型的中国传统硬件厂商之一,在转型之路上不断探索,有人看到它守着基本盘安稳赚钱,也有人认可其在AI和服务转型方面的布局与努力。在当前AI浪潮汹涌的大背景下,联想的未来走向备受关注。

一、联想的赚钱逻辑:PC与海外市场的双重支撑
(一)业务结构:PC为核心,服务与基础设施并进
联想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智能设备业务(ID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ISG)和方案服务业务集团(SSG),且各板块贡献度差异明显。IDG业务是联想的绝对主力,在第二季度贡献了71%的收入和66%的经营利润,涵盖PC、平板、手机等硬件产品,其中PC占据主体地位。ISG业务收入占比22.8%,增长空间巨大,但尚未实现稳定盈利,主要为云服务商、政企客户提供AI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产品及相关基础设施解决方案。SSG业务收入占比12%,不过利润率高达22%,主要为企业提供IT运维服务、技术支持等持续性 服务。从整体结构来看,联想正朝着“硬件 + 服务”的模式发展,但收入和利润仍高度依赖PC业务。

(二)市场布局:海外为主,美国市场表现突出
联想的收入77%来自海外,其中美国是最大的单一市场,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联想在美国市场的成功颇具典型性,最初通过ThinkPad在企业市场站稳脚跟,近年来市场份额持续增长。2025年Q1,联想在美国台式机和笔记本市场的份额达到18.4%,增长率达19.9%,与惠普和戴尔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此外,摩托罗拉折叠屏手机成为联想在消费市场的突破口,Razr系列基础款零售价为699美元,是美国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折叠屏手机,吸引了大量首次尝试折叠屏设备的用户。虽然摩托罗拉全球手机份额不到5%,但在美国本土能拿到12%的份额,在折叠屏细分市场的份额更是从去年的14%翻倍至今年二季度的28%,取代三星成为全球第二。联想在美国市场不仅卖硬件,还提供服务,如IT服务、设备租赁等,这种模式使收入更加稳定。从财报数据来看,联想的国际化基本盘稳固,美洲市场占大头,中国市场和亚太市场(除中国)都在增长,欧洲 - 中东 - 非洲市场虽承压,但依然贡献了超过五分之一的收入。

二、联想错过的历史机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
(一)互联网浪潮:FM365的兴衰
1990年代末,中国互联网迎来第一波高潮。2000年,联想推出门户网站FM365.com,凭借品牌和资金优势,一上线便风光无限,与新浪、搜狐、网易并称为“四大门户”。联想还与全球互联网霸主AOL(美国在线)成立合资公司,希望打造一个中国的AOL。然而,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面对行业寒冬,联想选择逐步收缩阵线,FM365先后经历裁员、转型,最终淡出主营业务。与此同时,联想投资了卓越网等电商平台,但只是财务投资,未深入互联网核心业务。而此时,日后影响中国互联网格局的巨头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联想错失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机遇。

(二)移动互联网浪潮:乐Phone与摩托罗拉的曲折
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时,联想推出了安卓智能机乐Phone。当时,华为还在为运营商提供定制手机,小米刚刚成立,OPPO、vivo刚开始向智能手机转型,联想理论上有机会成为中国智能手机的头部厂商。但乐Phone在市场定位上出现尴尬,定价2899元人民币,直接瞄准高端市场与iPhone竞争,然而品牌和生态优势不如苹果,自己开发的UI体验与原生Android和iOS有差距,且缺乏价格优势。在渠道建设方面,当小米通过线上直销模式快速崛起,OPPO、vivo通过线下专营店“下沉”时,联想依然依赖传统的代理商渠道。乐Phone受挫后,联想斥巨资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但整合、重新激活品牌耗时四年(2015 - 2018年)之久,错过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黄金发展期。到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华为、小米、OPPO、vivo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联想被彻底边缘化。

三、AI时代联想的挑战与机遇:转型的关键节点
(一)AI基础设施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AI时代,联想的不同业务出现了分化。在AI基础设施领域,联想凭借制造优势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成为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全球第三大服务器供应商。对应到Q2财报,ISG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至42.9亿美元,收入占比提升到22.8%,这说明联想抓住了AI基础设施急剧增长的需求。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AI需求爆发的同时,GPU价格大幅上涨,直接推高了服务器制造成本。联想的ISG业务Q2经营亏损8550万美元,经营利润率为 - 2%,与高利润的SSG业务(经营利润率为22.2%)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真正的高价值环节仍掌握在上游厂商手中。

(二)消费市场:AI PC的困境与希望
在消费市场,联想面临更大的挑战。过去,PC产业的增长逻辑是软件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强的硬件来支撑,用户需要定期升级设备。但随着云端的大语言模型、图像生成、视频制作已经能满足大部分AI需求时,普通用户对本地硬件的升级需求在减弱。联想的应对策略是押注AI PC和“混合式AI”架构,让电脑能在本地处理一些AI任务,同时保持与云端AI服务的连接,实现“端 - 边 - 云”的协同计算。然而,联想AI PC的价格通常比同配置的传统PC高出2000 - 5000元,浙商证券研报显示,联想的29款AIPC中,12款在10000元以上,8款在8000 - 9000元。用户是否愿意为此支付30% - 50%的溢价存在疑问。此外,联想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生态控制力的缺失。与苹果有自研的M系列芯片和macOS操作系统、微软有Azure云服务和Office生态、华为也在通过鸿蒙操作系统和自研芯片构建生态优势相比,联想虽然有天禧个人智能体和端侧模型,但在AIPC的核心组件上,依赖英特尔、AMD的NPU芯片,以及微软的Windows系统和Copilot功能,在AI生态中是强大的整合者,而非主导者。

(三)转型的希望与时间压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联想并非没有机会。AI计算能力的分布正在重新平衡,端云协同的架构模式尚未完全定型。联想在AI基础设施领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其拥有的制造能力、供应链体系和全球渠道,仍是重要基础。关键在于,联想能否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真正补齐新技术时代的能力短板。联想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5财年、2025/26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 - 6月)的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2.8%、10.1%,绝对投入金额持续增加。然而,AI的变革速度快,留给联想的转型时间可能不会太多,这也是联想再一次证明自己转型能力的绝佳机会。

联想在PC时代凭借PC业务和海外市场实现了稳健发展,但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中错失了诸多机遇。如今,站在AI时代的关键节点,联想既面临着业务分化、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和生态控制力缺失等诸多挑战,也拥有制造能力、供应链体系和全球渠道等优势。加大研发投入、补齐能力短板是联想在AI时代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未来,联想能否在AI时代成功转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499
金币
364243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36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9小时前
联想的传统业务优势与盈利逻辑
联想长期以来的“闷声搞钱”主要依赖其在PC市场的核心地位和全球化布局,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强劲表现。从业务结构看,智能设备业务(IDG)是绝对主力,2025/26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6月)贡献了71%的收入和66%的经营利润,其中PC业务是主体12。该业务板块的经营利润率达7.1%,高于惠普(5.4%)和戴尔(6.4%)等竞争对手,显示出其在PC领域的盈利能力12。

在市场分布上,海外市场是联想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达77%,其中美国市场贡献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2。2025年第一季度,联想在美国商用PC市场份额达18.4%,增长率19.9%,超越市场平均增速(14.7%),与惠普(24.3%)、戴尔(23.0%)的差距持续缩小12。此外,其旗下摩托罗拉品牌在美国手机市场份额达12%,折叠屏细分市场份额更是从14%翻倍至28%,成为全球第二2。

联想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历史机遇错失
作为中国传统硬件厂商中较早探索互联网转型的企业,联想在2000年曾推出门户网站FM365.com ,并与美国在线(AOL)成立合资公司,试图复制AOL的成功模式2。然而,受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影响,这一布局最终失败,错失了早期互联网生态建设的机遇。此后,联想的业务重心仍偏向硬件制造,“贸工技”和“组装式创新”的标签长期伴随其发展12。

AI时代的转型挑战与市场质疑
面对AI浪潮,联想将转型重点押注于AIPC,计划通过嵌入AI芯片实现本地AI任务处理。但这一战略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路径争议:云端AI模型高速进化,端侧小模型的竞争力受到质疑,消费者对高价AIPC的付费意愿尚不明确1。
生态竞争压力:在苹果、微软、华为等生态巨头的夹击中,联想作为“整合者”的模式难以形成独特优势1。
资本市场担忧:尽管PC业务稳固,联想股价在2025年初达到13.6港元高点后回落至11港元左右,较年内高点下跌20%,反映出市场对其AI转型前景的不确定性1。
联想的AI战略布局与潜在突破口
联想的AI转型依托“混合式AI战略”,试图结合端侧与云端能力。其核心策略包括:

硬件升级:在传统PC中集成AI芯片,推动AIPC落地,目标覆盖商用与消费市场1。
企业级服务延伸:借助ThinkPad品牌优势,向企业客户提供AI驱动的IT运维、设备租赁等服务,利用企业客户决策周期长、粘性高的特点巩固市场2。
服务器业务潜力:基础设施方案业务(ISG)收入占比22.8%,虽尚未稳定盈利,但被视为未来增长的重要方向1。
然而,联想的转型仍面临毛利率下滑等现实问题。2025/26财年第一财季,其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6.6%降至14.7%,创近年同期新低,显示出硬件升级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平衡难题3。未来,联想需在技术研发、生态整合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突破口,以应对AI时代的“大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