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养生点评:东亚胃癌负担与胃镜检查重要性
一、东亚地区胃癌负担的严峻现实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医学互联网研究癌症》杂志发表的新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这5个东亚国家仍是全球胃癌负担最重的地区。尽管1990-2021年全球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东亚五国因人口基数大、饮食文化相近等因素,疾病负担依然沉重。其中,蒙古胃癌标化发病率高达36.83/10万,为中国、韩国、日本、朝鲜也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一数据再次敲响警钟,提示我们东亚人群需对胃癌保持高度警惕。
研究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推高胃癌负担的主要原因,65岁及以上人群的胃癌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始终居首。同时,年轻群体也不可掉以轻心,年轻人中弥漫型、印戒细胞型胃癌比例更高,此类胃癌症状不典型、侵袭性强,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较差。这打破了“年轻不会得癌”的认知误区。
二、胃镜检查:早期筛查的“金标准”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正如点评中提到的,以下人群应将胃镜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并建议每5年检查一次:
1. 核心高危人群
- 年龄超过45岁者: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老化,发生病变的风险显著增加。
- 来自辽宁、山东等胃癌高发地区者:这些地区因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食品多)、环境因素等,胃癌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 有胃癌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病中扮演一定角色,家族中有胃癌病史者风险相对较高。
- 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发生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全球约76%的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该细菌通过口口传播,破坏胃黏膜屏障,是明确的致癌因素。
2. 需提前检查的特殊人群
- 长期吸烟饮酒、饮食重口味、爱吃烫食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的刺激性,以及高盐饮食、烫食对胃黏膜的慢性损害,均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 长期存在腹部不适、贫血等症状者:若出现上腹痛、饱胀、嗳气、反酸、黑便或不明原因贫血,可能是胃部病变的信号,建议将首次胃镜检查时间提前至40岁或更早。
三、为何强调定期胃镜检查?
1. 早期胃癌治愈率高:早期胃癌若能及时发现并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不足30%。胃镜可直观观察胃黏膜细微变化,并取活检明确诊断,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可逆转癌前病变: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通过胃镜监测和及时干预(如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可有效阻止其向癌症发展。
3. 个性化筛查方案: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复查频率。例如:
- 若胃镜未发现病变或仅普通炎症,可每3-5年复查一次;
- 发现轻度到中度不典型增生者,需每6个月左右复查;
- 已确诊肿瘤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则需更短时间(如2-3个月)密切随访。
四、日常防护:打造“四防”护胃队
除了定期胃镜检查,日常防护同样至关重要。结合研究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推行分餐制与公筷公勺:减少幽门螺杆菌的口口传播风险。
2. 改善饮食习惯:
- 减少高盐、腌制食品(如咸鱼、腊肉)摄入,避免亚硝酸盐危害。
- 增加全谷物(50-150克/天)和水果(200-300克/天)摄入,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 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
3.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是明确的致癌物,会显著增加胃黏膜损伤风险。
4.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需彻底根除,慢性胃炎、胃溃疡需规范治疗。
总结
东亚地区胃癌负担沉重的现状提醒我们,胃部健康不容忽视。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关键举措,特别是对于45岁以上及高危人群而言,“早筛”胜于“晚治”。同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病风险。让我们将“护胃”行动融入日常生活,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